笔趣窝 > 从好歌曲开始 > 231,

231,


  这部片子上映是2011年,那时我在读初一,这些年来与之齐名的青春类影片如呼声最高的《初恋这件小事》(2011)《我的少女时代》(2015)我都一一看过,唯独这部电影,即使片尾曲《那些年》的旋律早已深入我心,也在网上看到一些破碎的段子和截图,却一直都没有看过正片。

  2018年,我大二了。

  看到影评中,有人拿《那些年》和《初恋这件小事》《我的少女时代》类比,并认为《那些年》是以男性视角拍摄而后两者是以女性视角拍摄,因此女生往往更爱看后一类。

  如果是2011年的我,或是17岁的我,应该会无比同意这个观点吧。也许当时就是出于对这个毫无共鸣的故事的无感,就没有在这部片子大火的时候跟风观影。

  但现在的我,却觉得《那些年》比起《初恋》和《少女》更为真实和动人心弦。也许也有年龄的因素在里面,但真正打动我的,是电影中对沈佳宜的心理刻画。

  虽然依照“男性视角论”,这部电影对男主角的刻画应该更为细腻,但在描写沈佳宜的心路历程时,我却感同身受:

  片段一、沈佳宜喜欢上柯景腾的瞬间。

  也许在我们的中学时代,一部分女生会喜欢上高大帅气彬彬有礼成绩优秀的校草(参见《初恋这件小事》中的阿亮学长),但对我而言,我忽然明白如果说有一种品质最能吸引我,那就是敢于挑战权威和世俗的勇气。

  当英语课上,柯景腾把自己的英语书让给沈佳宜然后站起来接受英语老师的惩罚,到沈佳宜翻开他的英语书看到那页插图上的人像被涂鸦过,旁边写着“干”和“其实沈佳宜不那么一本正经,其实还是蛮可爱的”,换作是我大概同样也会被打动吧。

  我觉得电影中表现出沈佳宜对柯景腾的喜欢其实更为有理有据,更为深刻,反而是后者对前者的喜欢模模糊糊,更像是与其他同学的喜欢无异,就属于“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

  二、放孔明灯那次约会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沈佳宜那段话,她告诉柯景腾,其实她没有那么完美,她也会发脾气,也会很懒散,害怕他喜欢的只是想象中的她。而柯景腾回复,我没有想象那么多啦。

  我十分同意这部电影其实是男女生之间的心理差异这一评价。当沈佳宜在喜欢的人面前表现出不自信和迟疑时,我却觉得这个女生是那么真实,仿佛轻松地说出了我自己的困惑。

  也许是因为这个故事是由真实改编,所以剧情的安排才更为触动人心吧。

  有人说它矫情,有人说它俗套,但我们的青春不就是这么俗套中二并且矫情吗?

  那个懵懂的年代,那个一知半解的年代,那个可以义无反顾没有杂念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事物的年代,我们都曾做过最美好的梦。

  这就是为什么泛滥的青春片被一群人疯狂地吐槽后,却还是经久不衰的原因。

  我相信,青春是值得怀念并拍出来供所有曾经青春、或是正在青春的人在一个悠闲的午后追忆往昔或在一个深夜感怀往事的。

  青春就是那么简单又那么快乐的一件事。

  而这些良莠不齐的青春类影片中,《那些年》算是一部青涩又真实的存在了吧。

  最后能在一起的,往往不是最爱的,而是最合适的。

  今天闲来无事,又重温了一下当年看的青春电影《那些年》,每次看都很有感触,每次都有相同和不同的感受,有些感受越来越深,有些也越来越能理解,其实柯腾很幸运,能遇到一个自己这么喜欢的女孩,有过一段很美好的青春回忆,真的是一件很美好很美好的事啊,每次重温的时候,我都在感叹怎么会有沈佳宜这么可爱这么美好的女孩子啊。

  “最后能在一起的,往往不是最爱的,而是最合适的。”,这句话在电影结束的时候在弹幕上递送出来,乍一眼,有被击中。是啊,柯腾和沈佳宜明明都深爱着对方,最后还是没有在一起,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样,“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远比同龄的男孩成熟,女孩的成熟,没有一个男孩招架得住。”柯腾在自己不成熟非常幼稚的时候遇到了自己最爱的女孩,女孩也深爱着他,然而柯腾的幼稚让两个人都很受伤,因为喜欢所以害怕,害怕失去,两人一次次错过,或许青春就是这样吧,在一次次错过里成长,在一批批过客中最终发现对自己重要的人,逐渐长大,逐渐失去,但依然乐观。

  这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无名之辈》在2018年上映时,没多少人看好这部电影,排片率第二天就从13%下降到10%。

  但观众之间口口相传的口碑把它捞了回来,两周后票房破了5亿大关,豆瓣评分也高达8.4。

  后来,学院派影评家们又纷纷挑毛病,说多线性叙事处理的并不好,说电影各方面都很平庸。所有的共鸣都源于生活经历与阅历,很显然,精英影评家们已经距离小城市民太远,更别提乡下了。

  他们已经搞不懂平凡和平庸的区别,而本片描述的,正是那群不甘于平庸的平凡人。

  陈建斌饰演的马先勇是平凡人,他因为酒驾失去了协警的资格,却不满于只当一个保安。

  马先勇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家人,他那次酒驾导致妻子去世,妹妹全身瘫痪,女儿也日益疏离。

  他所有的执念只剩下,要当回协警,因此他注意着身边所有的风吹草动,希望能帮助侦破案件。

  警察们嫌他烦,嫌他没事找事,嫌他到处捣乱,一直到影片快结束,才认可这份努力。

  找回这份认可,并不是为了“尊严”,这是马先勇的赎罪方式,也是他唯一不甘于平庸的地方。

  任素汐饰演的马嘉旗是个平凡人,高位瘫痪的她,并未失去普通人的羞耻感。

  当她的尿不受控制的滴下轮椅时,她的羞耻表现跟所有女孩没有两样,这点是不同寻常的。

  因为对于残疾人来说,变得麻木是一个不会被指责的选择,麻木可以逃避掉许多问题。

  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但马嘉旗没有,她保持着愤怒,用怒气对抗麻木,保持着自己的情绪完整。

  即便想要死去,她也希望留下美丽的留影,这便是马嘉旗的不甘平庸。

  李海根和胡广生都是平凡人,胡广生总是梦想着“做大做强”,李海根则需要钱盖房子娶老婆。

  他们能选的路不多,急迫成功的想法让他们选择了捷径:持枪抢劫

  可是他们连抢手机都抢不好,抢回一堆手机模型,可见他们对城市的了解是真的少。

  他们缺乏足够的信息鉴别能力,以至于被捕时对着漫天烟花,他们唯一的哭诉是“耍老子”。

  可正是这样的“傻子”,又善良到愿意帮助高位瘫痪的马嘉旗完成心愿,留下善意的谎言鼓励马嘉旗。(这里特别说一句,别硬把这么温暖的陌生关怀非要说成是爱情,非要把善意曲解成情意)

  也是这样的“傻子”,可以抛开喜欢女孩正在当妓女的事实,希望用抢来的钱盖房子成家。

  他们慌不择路,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唯一摆脱平庸的救命稻草。

  最后他们都有所收获(爱情与友情),但都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牢狱之灾)。

  本片中的其他角色,特别是小人物,也和他们一样,有不甘平庸的原因,需要作出选择。

  因为都是小人物,所以本片不可能如影评家们所期待的,从头到尾去安排巨大的悬疑。

  没有悬疑,只突出对角色最终命运的关注,我认为正是本片做的最好,获得共鸣最深的地方。

  多感受共鸣,少谈艺术,我认为这才是平凡人“不平庸”的观影之道。

  饶十三。

  第一遍看电影是在成都的点映,故事很精彩,情节很紧凑,人物很丰富,演员演技无敌。我还参与了电影的部分路演,听到了各位老师的想法,一些他们生活工作和创作的经验,感觉受益匪浅,增长了见识,让我走出了自我狭隘的唱作人的小圆圈。

  《瞎子》是2011年的习作,我本人并未给它起名《瞎子》并且上传网络,我的心里始终觉得这个歌是不完整的,甚至在当初制作的时候,也没有觉得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我把这个没有名字的“方言白话”歌发给老家的同学取乐,同学用我高中的绰号“瞎子”给它改了名字,发到了网络。后来幸得诗人小引老师,前辈周云蓬老师和刘东明老师赏识,在微博媒体转发了这个歌,并且给出了一些老师们的看法,鼓励和批评。可能方言和古词引起了老师们的兴趣,加之由于是习作,所以歌曲录制演唱质量非常Low  FI,我推测这种Low  FI的氛围,和改方言以后呈现的气质,是相似相搭配的。

  我去过片场,那时候剧组在西山大桥拍摄,连日阴雨,给拍摄工作带来了一些不便。我的那一幕是和同学们冲进来解救高明父子的场景在同一个晚上拍的,先拍完了大家,然后拍摄了我的片段。有看完了电影的朋友问我,为啥我没有台词?其实,镜头中出现歌手的时候,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的灵魂和身体,都在一个歌手里,所以,他不具备这个能力,表演。有这一个客串的镜头我很开心。但我最羡慕的其实是剧组和大家的工作状态,虽然很辛苦,一直在工作,但是那种工作状态很充实很幸福,每一个决定,想法,细节,都会影响到创作的结果,这种投入程度真的很让人羡慕和向往。

  第二遍再看是首映。首映后的第二天,我在长沙有工作,所以首映当天,我已经在长沙做演出的准备。当天到达长沙的时候,心想应该约一些歌迷朋友一起看电影,所以发了微博。经过一整天的沟通安排,当晚的最后一场放映,被我们承包了。影院发现末场的票在一张一张地卖出去,于是还紧急加了一个场。我本来打算趁着《瞎子》的空挡去抽烟,正好可以躲开歌,结果,我记错了情节,抽完烟回来,眼镜给马嘉琪戴上了耳机。

  “好听吗?”“好听”。那我就听吧。这很可能是我第一次不带有自己的感情去听《瞎子》。然后我好像感觉到一些流动,一些逐渐累积的能量。人物,故事,情节。

  一声枪响。从那一瞬间开始,我的大脑仿佛被另外一种思路控制了,我开始猜测故事脉络背后的设计,想法。甚至想象,导演和编剧雷老师在一起写故事,讨论的情景。我也开始感觉到导演说过的关于这首歌的意图,并且从另外一种角度理解了这首歌在电影里的作用。导演是一个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者,一切东西,都是他创作的元素。

  他们的创作,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考量的,很多前后的顺序细节,非常重要,甚至还可能经过艰难的取舍。大家都对电影中“马嘉琪失禁”的段落赞不绝口,赞扬任素汐老师的精湛演技,表演力爆表。这一点是绝对肯定的,任素汐老师在她之前的作品和工作中向大家展示了她专业的演技和专业的品德,在这一段情节中,她也展现出了让人震撼和感动的表演,我想说的是,在这一个张力很强的段落里,导演和编剧老师的写作安排,其实也和最终的表达效果紧密相关,和完成以后的剪辑推进互相作用,加上主演们的炸裂演技,才产生了这一段经典的情节。这实在是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果。观众在观影的时候全身心地全情感地投入进去,产生感动,代入等等各种情绪,可见,导演的这些安排和想法,是多么的奇妙,和见效。

  我还特别喜欢波仔躺在皮卡货箱里看天空的场景,我还特别喜欢大头在大桥上被拉着跑的场景,我还特别喜欢真真在后座吃着棒棒糖看烟花的场景,我也特别喜欢交警给马先勇贴单马先勇不停咒骂的场景。好多好多。。。

  :。:


  (https://www.bqwowo.cc/bqw208352/1285756.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