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窝 > 明越坡 > 第九百二十七章 连中六元

第九百二十七章 连中六元


  应天城破、建文帝葬身于大火的消息传来,身在安庆的黄观遇到了跟齐泰、黄子澄一样的情况,他所募集的兵士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就散了。当然,咱也不能怪这些当兵的。毕竟在他们看来,小皇帝都一命呜呼了,他们还去勤什么王?

  黄观出去募兵之时,可没携带家小,毕竟他是准备杀回来的。当燕王攻入应天之时,黄观的妻子便料到自己的丈夫绝对不会投降燕王,自己如果被燕军捉住也绝不会有好下场。为了不受其辱,黄观的妻子带着孩子及家人从淮青桥上跳江而死。

  募兵未果的黄观,带着两个亲信,十分失落地回到了池州老家。他十分留恋地在自己的老家转了一圈,然后独自一人来到了长江边的罗刹矶,准备以身殉国。

  黄观前脚刚离开自己的祖宅,练子通后脚便到。得知黄观十分失落地独自一人离开,练子通心道不好,立即是一路问寻。

  当练子通赶到罗刹矶之时,听闻江边有人说,刚刚有人在此投江自尽。练子通没有放弃,带着几个人沿江向下搜寻。

  也是黄观命不该绝,已在水中溺水昏迷的黄观被一条正在打渔的小渔船救起。那位好心的渔夫都没弄清楚救起之人是谁,便被自称是这溺水之人的家人的练子通等人将黄观带走。

  当然,为了表示酬谢,练子通给了那渔夫两锭银子,并叮嘱其千万不可声张自己曾经在江中救起一人之事。

  就这样,史书上的黄观死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死因是燕王攻入应天称帝,其在罗刹矶投江殉国而亡。

  当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黄观见到了一身平民装束的建文帝之后,是大吃一惊,他还以为自己是在黄泉路上与建文帝相遇了。

  当得知建文帝是在方孝孺和练子宁的安排下逃出应天,并专程来找寻自己之时,黄观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他自责自己辜负了圣上的期盼,没能给他带回一兵一卒……

  不待建文帝与黄观这对君臣之间继续纠结这些往事,练子通提醒道:“咱们还是快走吧!这池州并非久留之地。”

  走?往哪里走?黄观疑惑地看着建文帝和练子通。

  练子通于是将当初方孝孺和练子宁二人的全盘计划,说给了黄观听。练子通还告诉黄观,方孝孺和练子宁就是希望用他们二人,再加上齐泰、黄子澄二人的性命,为建文帝的逃跑赢得时间。方孝孺和练子宁二人也坚信,黄观不会辜负他们的期望,始终陪侍在建文帝的身边,为建文帝他日东山再起立下不世功勋。

  在这里,咱们有必要介绍一下黄观。为什么方孝孺和练子宁二人这么看好他,将建文帝托付给了他。

  黄观生于大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他比练子宁、黄子澄二人小了十四岁,比齐泰小了十岁,比方孝孺小了七岁。可以说,从年龄上来说,他比以上四位都有优势。

  咱们再来翻来黄观的个人简历,可以发现,这人真是不简单。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历史上,黄观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第一人。

  为什么?

  因为他连中六元。

  说起连中六元,咱们先要弄清“六首状元”这个概念。“六首状元”的意思就是,古代的科举考试,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场考试。如果在这六场考试中都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那便是“六首状元”。

  咱们大中华有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历史,在这一千多年之中,“六首状元”有几人呢?

  答案是两个人,黄观便是其中之一,另一个人是清朝的钱棨。

  既然历史上有两个人获得了此殊荣,那咱们为什么还说黄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第一人呢?

  那是因为黄观是在连续的这六场考试之中,全部为第一名,因此叫连中六元。而清朝的钱棨虽然也是“六首状元”,但他曾多次参加童试和乡试,只是最后一次才考了第一名。

  钱棨获得殿试状元的时候,已经是四十七岁了。而黄观获得殿试状元的时候,才二十七岁。那是学霸中的学霸,由不得你不服。

  接下来,咱们的建文帝将在黄学霸和练子宁的陪伴之下,开启一段传奇之旅。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九月,建文帝终于到了练子宁的老家峡江镇练家寨。

  有必要交待一下的是,也有的史籍上称这一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朱元璋不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就死了吗?怎么还弄出个洪武三十五年来了?

  这事儿还得从咱们的朱棣先生说起。

  按照惯例,也是按照祖制,新帝即位这一年,仍要沿用前一位皇帝的年号,直到第二年才能改换年号。也就是说,朱棣虽然称了帝,但公元1402年,仍然不能称之为永乐元年,要到公元1403年,才能称之为永乐元年。

  朱棣是七月份即位称帝的,那也就意味着,他还得沿用建文四年这个年号半年。这显然是朱棣无法接受的。

  再说了,自己的前任是自己的侄子,这怎么说也有篡位之嫌。为了摆平这事儿,朱棣是一不做、二不休,宣布废除建文帝的年号。先前的建文元年,被称之为洪武三十二年,依此类推,这建文四年便成了洪武三十五年。

  如此一来,从年号上来看,朱棣是从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手中接过的帝位,似乎是给他的帝位合法性又上了一道保险。

  咱暂且不论朱棣此举是不是掩耳盗铃、多此一举,就凭着他这种敢想敢干的厚脸皮精神,咱都必须得为他点个赞。

  建文帝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躲到了练家寨,并不意味着他就安全了。因为练子宁毫不屈服的精神,为练家寨带来了灭顶之灾。就在建文帝到达练家寨的第三天,朝廷的官兵便已找上了门。

  见官兵上门,建文帝是吓了一跳。按说自己一路扮作平民,已是十分小心了。这朝廷的官兵怎么消息这么灵通?

  当得知朝廷官兵围了练家寨的原因原来是因为练子宁触怒了龙颜,其族人要全部被株连的消息之后,建文帝有一种被上天愚弄的感觉。自己好不容易逃到了这里,本以为能逃出升天,没想到却因练家被株连,自己再次被逼上了绝路。

  练家寨始建于元朝,居住的全部是练家的族人,算起来有四百八十多户,两千七百多人。

  面对围寨的朝廷官兵,练子通将建文帝的真实身份告诉了族长。族长是个年近八旬的老头儿,他听说前两天练子通带回来的竟然是皇上,立即是在练子通等人的搀扶下,要来拜见建文帝。

  建文帝见老族长要给自己下跪,立即是一把抓住老人家,阻止其下跪。

  老族长问练子通,他下一步准备怎么办?

  练子通也没有多想,他告诉老族长,咱们练家因受牵连,大家都少不了被流放的命运。至于和练子宁血缘关系更近一些的练家族人,恐怕性命都不保。

  既然是这样,咱们不如跟朝廷的官兵拼了。当然,练家寨的人肯定是敌不过朝廷的官兵的。但只要一开战,场面就会混乱,咱们就可以杀开一条血路,护送着建文帝逃命。

  逃命?还能逃到哪里去?建文帝有些心灰意冷。

  练子通问建文帝,可曾还记得一个叫石玉生的人。

  石玉生?建文帝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耳熟。

  练子通提醒道:“昔日的衡永郴桂参将,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入京面圣,曾被皇上救下过的。”

  经这么一提醒,建文帝终于想起来了。

  这石玉生生于大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是都指挥使司石文庄之子。石文庄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洪武初年,受朱元璋之命率大军从江西入永州宁远、新田平息瑶民叛乱。后来,朱元璋命其在永州新田县屯田,相当于长驻于此。

  石文庄死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便令其子石玉生继续统领其军队。

  石文庄、石玉生父子驻守新田县期间,曾在当地的冠顶峰上修建了一所军事要塞,名曰:东堡。

  朱元璋晚年,为了给朱允炆即位扫清障碍,搞掉了不少文臣武将。这石玉生也是朱元璋的目标之一。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石玉生入京面圣。朱元璋不知从那里搞了一大叠御史参奏石玉生在永州图谋不轨的奏折,扔到了石玉生的面前。

  虽然朱元璋没有当场让石玉生下狱,但石玉生还是被吓到了,回到驿馆就病了。

  石玉生是个聪明人,这些奏折上所奏之事都是捕风捉影,朱元璋既然给他看这些奏折,那就代表他并不是要查实这些事情,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石玉生想想自己还不满三十岁,儿子还年幼,自己要是跟蓝玉等人一样,那石家就算是完了。

  :。:


  (https://www.bqwowo.cc/bqw133520/7590237.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