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窝 > 明越坡 > 第九百零八章 朱棣“敛财”

第九百零八章 朱棣“敛财”


  正是出于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深远意义这方面的考虑,胡季牦不顾大虞国上流社会的反对,强力推行喃字。并规定,大虞国的官方文书必须使用喃字。

  要知道在三百年后的清朝,统治我大中华的满人也只敢让满文与汉文同时并行,官方文书一式两份,满文、汉文各占其一。而在三百年前的安南胡朝,胡季牦竟然敢毅然地抛弃汉字,推行喃字。其魄力不得不让后人汗颜。

  第四,军事改革。关于军事改革,咱们得分两块来谈。

  其一,推行全民兵役登记制度。胡朝规定,两岁以上的男丁必须向官方登记,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必须服兵役。如此一来,可以大大缓解一旦发生战争,兵员不足的压力。

  其二,大力发展火器和水军。在发展火器这一块,先前海阳的秘密基地自然成了他改革的试验田。在海阳基地的基础上,胡季牦又在大虞国范围内建设了多处炼铁、造火药的基地。为了最大化火器在战场上的使用效力,大虞国军队的建制编制自然也是进行了调整。

  至于发展水军这一块,胡朝曾派人到大明王朝的东南沿海一带广罗人才,毕竟当时大明王朝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大虞国作为一个临海的国家,胡季牦已充分认识到水军在未来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五,将大量土地收归国有,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过十亩的土地,多者一律充公。这一条,似乎有些霸王条款的味道。

  这第五条,就其对大虞国的积极作用来看,可以限制地方势力坐大,有利于中央集权。同时,当大虞国掌握了大量社会财富之后,就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儿了。

  也正是这一条,那是直接断了一些王公贵族、豪强大户的命根儿。胡季牦的这一条举措,必然遭到大虞国主流社会的强烈抵制。也正是因为胡季牦霸气十足、义无反顾地迈出了这一步,结果大虞国的王公大臣用脚投了他的票,胡朝也因此成了安南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

  第六,鼓励商业,改革税收制度。

  敲黑板,请注意这四个字——鼓励商业。要知道在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都是重农抑商的。而胡季牦竟然鼓励商业,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他遗传了我携带的穿越过来的基因。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时间问题。咱大中华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出现在明朝的中晚期,而胡季牦创立的胡朝可是在明初。即使是世界的资本主义萌芽,请注意,是“萌芽”,也只是出现在14世纪的欧洲,而在15世纪初,胡季牦就已经在鼓励商业了。

  如果说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一项评比,谁最先将“重视商业、鼓励商业”上升为国家意志,咱们的胡季牦同志一定会获得这个世界冠军。只可惜安南历史上的胡朝是个短命王朝,否则,这世界史是不是将改写呢?

  另外,胡季牦建立胡朝之后,还强行统一度量衡、大力发展水路、陆路交通线、限制王公贵族豢养家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等等。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胡季牦的这些改革,无疑都是非常正确的。

  那为什么坚持了“无比正确”路线的胡季牦,只能创立一个短命的王朝,连龙椅都坐不热乎呢?

  从内因方面来看,一是由于他篡夺了陈氏的江山,大陈国的遗老遗少自然是铆足了劲儿,跟他对着干;另外,也是由于他的改革太过犀利,触动了上层社会的太多利益。

  而胡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和直接原因,却是由于外因起的作用。而这个外因的施加者,正是朱棣的大明王朝。这事儿,咱们还得从“靖难之役”说起。

  朱允炆继位之后,首要目标便是巩固政权。既然要巩固自己的皇权,削藩之事就无可回避。朱允炆在他的爷爷朱元璋给他留下的三个顾命大臣——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的出谋划策之下,削藩动作很生猛,短短一年之内,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被废。

  有时候,步子迈得太快了,就是容易扯着蛋。

  早在朱棣将道衍和尚从应天带回北平的那一天起,道衍和尚就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伯乐——朱档谋划着这件大事。当然,道衍的谋划,始终只能处于秘密的谋划、筹备阶段,而一些实质性的举动,可是不敢随便乱动的。

  这举兵起事,首先得有兵吧!有了兵,还得有粮、有饷、有兵器、有装备吧!而兵、粮、兵器、军械装备这些都是相当敏感的东西,谁要是敢大张旗鼓地捣鼓这些东西,那就相当于将“谋反”二字写在了脸上。

  因此,除了钱,朱棣可不敢染指其他任何一项。按说,朱棣跟他老子朱元璋一样,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但是,在道衍和尚的出谋划策之下,朱棣还是开始了偷偷“敛财”。

  朱棣自己也觉得,虽然自己并不贪财,但“敛财”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让远在应天的老爹放心,自己就是个贪财之辈,并非“心怀天下”之人。

  朱棣“敛财”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找几个代理人,利用北平处于与北元作战的前沿地带优势,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儿上与北元的商人偷偷展开贸易。比如利用自己坐镇北平,经常与北元残兵发生战争的机会,找老爹朱元璋虚报冒领。

  特别是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由于蓝玉、傅友德等将领受到朱元璋猜忌,朱元璋决定将北方边境的军事指挥权交给自己的亲儿子时。时年三十岁的朱棣没有让父亲失望,他率领军队狠狠地痛击了北元。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朱棣再次作为攻击北元的主帅,大败北元军队。

  这两次对北元作战,朱棣不仅积累了军功、积攒了人望,还顺带着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也就是利用积攒的这些财富,道衍和尚为朱棣办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便是收买了建文帝身边的大量宦官。而这件事情的操刀者,正是道衍和尚的学生、我胡硕的儿子——马和。

  朱元璋晚年,明朝的宦官机构已基本完善。只是朱元璋时代的宦官几乎没有任何权力,更没有什么地位。朱元璋曾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御外臣冠服,不得兼外臣文武衔,官职不得超过四品。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禁令铸成铁牌﹐悬置宫门之上。

  可以说洪武年间,包括后来的建文帝时期,宦官可是比较惨的。要是他们知道后来的刘瑾、魏忠贤还有那等嚣张跋扈的机会,估计会气得从棺材里蹦出来,委屈地说道:“同样是做太监,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正是由于这些太监地位低下,不被人所重视,他们便成了朱棣和道衍和尚“围猎”的目标。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司礼监提督太监李兴、掌印太监王安、秉笔太监马靖三人。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司礼监设立之初,一把手是提督太监。这提督太监掌管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可以说,司礼监提督太监是宫内宦官之首。只是后来,由于这司礼监提督太监权力实在太大,便不再设这个职位。因此,咱们经常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便是,明朝宦官的第一把交椅成了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了。

  由于马和自己也是宦官,与宦官交流起来更加方便,因此当他携带重金去应天拜访李兴、王安、马靖等人之时,大家自然是一拍即合。从朱元璋晚年开始,应天宫中的宦官之间就开始流传:皇帝诸子之中,燕王为人最为仗义、仁慈!

  嘿嘿!有钱能使磨推鬼!

  第二件,道衍和尚便是利用这些钱,替燕王笼络了一批文臣武将。当然,这些文臣武将,主要还是能与燕王以及燕王的身边人有些瓜葛的。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由于蓝玉案爆发,不仅蓝玉一家被诛杀,连傅友德、朱同、常升(此前常茂获罪致死,常升袭其爵)等人皆受牵连。因此,道衍和尚替燕王还真没有笼络到什么实力派人物。

  燕王也曾花费大力气,想笼络两个人,但这两个人却刻意跟他保持距离。由于这二人在接下来将要扮演重要的戏份,咱们不得不提前交待清楚。

  第一个人叫徐辉祖,是名将徐达的长子,徐达死后,袭其爵为魏国公。朱棣想拉拢徐辉祖,不光是因为他是名将之后,更是因为徐辉祖就是他的小舅子。

  可让朱棣十分头疼的是,即使派上自己的夫人,也就是徐辉祖的亲姐姐出马,徐辉祖仍旧与朱棣保持着不亲不疏的关系。

  :。:


  (https://www.bqwowo.cc/bqw133520/7589745.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